“越是艱難,越應砥礪前行,科研的路就是探索之路,沒有一帆風順的”,在現場,李海燕教授這樣指導他的學生們。也是在此激勵下,課題組才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我常常思考這個項目我們為什么能成功,個人認為,一是創新,二是我們的用心,也就是‘工匠精神’”,張波用“工匠精神”,來總結項目成功的原因。“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是難得的,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科研團隊是更加難得的。
從個人層面來看,“工匠精神”就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山大巖土中心平南課題組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心無雜念,全身心投入到項目中。李海燕從接手平南項目開始,心中就繃起了一根“弦”,“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找到山東大學,用心做都沒有十成的把握,何況不用心呢?”作為項目負責人和組內最年長者,李海燕事必親為,拼在一線,時常是西裝褲配運動鞋,展現出一個科研工作者的雷厲風行。“海燕老師有嚴重的食道潰瘍,嚴重時喝水都很困難,那次他回濟南,在醫院待了兩天就回去了。他是揣著藥瓶上工地的,在工地吃完飯,再偷偷把藥吃了。”張波提起李海燕的敬業精神,滿是感佩。“強將手下無弱兵”,組里的張霄、張波和孫懷鳳等各有分工,職責雖不同,但負責、敬業的精神卻都是一致的。南方多雨的天氣,可能是詩人筆下唯美的詩句,可能是電影中一個意蘊纏綿的鏡頭,但對于負責物探的孫懷鳳來說,可能只是一個猝不及防的意外,“有時設備都布置好了,突然雨就來了,回去的話就浪費了一下午,干脆就撐開車的后備箱,把設備放進去,測完數據再撤。”孫懷鳳言語輕松,隨性的性格中又融合著實干、負責的品質。
從團隊層面看,“工匠精神”則表現為巖土工程中心的十字方針——“理論、技術、材料、工藝、經驗”,這十個字也是平南科研團隊治水成功的核心因素。他們理論結合實踐,提出了“非連續帷幕注漿截流+關鍵通道探測與封堵+止漿墊控流”凹陷開采石灰石礦坑涌水治理體系,是極具創新性的理論;堅持“物探先行,鉆探驗證”為原則,做到了多種先進的物探技術的綜合運用;在材料上,一是研發改善了適于水流速度大,凝結時間可調的新型GT材料、纖維改性黏土水泥漿液,具有原料廣、造價低、強度高、抗滲好的優點,解決了大體積溶洞充填成本高的難題,二是針對混凝土初凝時間長,在大流量涌水口澆筑時易被沖散的難題,發明了泵送混凝土速凝混合器;在工藝方面,針對巖溶地區石灰石礦山區域廣,過水通道路徑長的特點,提出了多孔分段聯合注漿工藝、小管注漿混合工藝、孔底混合工藝等;最后,充分發揮了自身面對困境不屈不撓、生產經驗豐富的優勢。


圖1 碩士/博士研究生在現場進行材料試驗
在治理過程中,各位黨員同志、技術人員、學生邊指導施工,邊進行科研工作。在現場如此艱苦的環境下,課題組提出了“非連續帷幕截流+關鍵通道封堵+止漿墊控流”的技術理念;研發了適用于封堵巖溶關鍵通道的注漿材料;將靶域物探技術應用于巖溶管道的治理之中,得出了相應的成果;發明了速凝混凝土混合器、孔底注漿工藝,無壓骨料混合工藝等。發表SCI/EI檢索論文近10篇,發明專利4項,并得到院士專家、企業的高度肯定,相關研究成果在鑒定會上被包含多名院士在內的專家組定義為“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圖2 院士專家鑒定會
“兩學一做”是有力的思想武器,它能夠有效提高科研人員的思想覺悟,是科研人員攻堅克難的有效保證,能夠有效提高科研人員的科研創新能力,不僅僅是科研系統,延伸到其他行業,“兩學一做”也發揮著巨大作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相信只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路線,中華民族一定會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