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山東大學“江河湖海”社會實踐團隊對黃河沖沙情況展開調研,并對黃河三角洲灘涂區的螃蟹進行了相應考察。
早上8點,“江河湖海”實踐隊啟程前往黃河口,隊長郭甜甜首先跟值班的工作人員說明來意,溝通過后,為了了解黃河口調水調沙的情況,一行人乘車前往黃河口海岸帶進行調研。在調研過程中,成員們從黃河口管理站畢隊長那里了解到,自2002年以來,黃河小浪底水庫每年6月底7月初都要進行調水調沙,提高黃河下游主河槽的過流能力,利用“人造洪峰”將下游河床淤積的泥沙送入大海,同時減少小浪底水庫的泥沙淤積。今年7月3日起,小浪底開啟洪水調度調水運用模式。調水調沙的主要目的是沖刷河道,增強汛期抗洪能力。
在對黃河口調水調沙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過后,實踐隊去了黃河三角洲河口灘涂區,據了解,,尤其是黃河入海口處有廣闊的蘆葦濕地。這片灘涂地處黃河口,附近又是天然的蘆葦濕地,由于蘆葦的根系、落葉等天然腐殖質的滋潤,這些水體有機質豐富、無污染,為螃蟹的生長棲息提供了絕佳的環境。實踐隊成員在灘涂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對當地野生蟹的生長狀態等方面做了相關記錄。近年來人們對黃河三角洲保護和發展使灘涂區的環境逐漸改善,從而促進了灘涂野生蟹的生長,也為當地帶來了更多旅游資源,促進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本次調研,實踐隊了解到黃河口調水調沙的具體情況,并掌握了灘涂蟹群的大致情況。通過實地調查,成員們也更真切的意識到人為的適當干預對環境產生的積極影響,意義重大。(圖/魯曉毅 文/張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