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濕地保護調研團成員趙曉晗對山東省德州市減河濕地生態公園進行線上調研。調研主要圍繞減河濕地生態公園的生態功能、保護與利用、景觀設計三個方面進行。

德州市減河濕地公園位于德州市東南部減河沿岸,減河從德州市東部流過,是德州市三大水系之一。減河濕地公園全長4.5公里,寬度350米,面積約2400畝,于2009年3月正式啟動建設。濕地公園項目的建設分為污水處理、水體景觀、濕地景觀、觀光采摘四大部分,采取做法是拓寬水面、營造濕地、整合樹木、強化節點,形成濱河公園,在保障減河原始的行洪排澇功能下,賦予減河生態和景觀功能。
目前減河東岸結合農業生產,建設了一千畝的觀光采摘區,形成了“一年四季常青,三季開花結果”的自然景觀格局。減河西岸是以濕地為主,景觀為配套,自南往北分為功能型濕地區、景觀濕地區和自然保護區。功能型濕地是展示如何利用人工濕地修復技術將污水變成清水的過程。人工濕地技術是將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利用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的一種先進的水體生態修復技術。 景觀建設包括親水景觀、雕塑和配套設施三大部分。減河濕地生態公園在完成生態和景觀功能的完善建設后,依然承擔著原始的行洪排澇功能。在夏季降水量增加時,濕地公園可以增強減河的排澇行洪功能。
德州市減河濕地公園作為河流濕地的人工改造案例,為調研團隊提供了基本的規劃和設計手法。同時,在調研的過程中,隊員深刻地了解到生態濕地的生態凈化功能,對于現代城市中的污染物的凈化利用有著顯著的作用。本次調研對接下來活動的開展提供典型案例。
(文/趙曉晗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