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5日,隧道工程災變防控與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濟南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教授謝和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教授杜彥良,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設計集團首席科學家鈕新強,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教授陳湘生,中國科澳門足球博彩網上投注
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魏悅廣,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科協主席鄧銘江,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中國科澳門足球博彩網上投注
院士、浙江大學教授徐世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朱合華,中國工程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教授王明洋,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教授杜時貴,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學教授周創兵,中國工程院院士、遼寧大學黨委書記潘一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何川,中國科澳門足球博彩網上投注
院士、實驗室主任何滿潮,中國工程院院士、實驗室聯席主任王復明,隧道掘進機及智能運維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洪開榮,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卓興等出席會議;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海田,山東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實驗室聯席主任李術才,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浩,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祝恩元出席會議開幕式并致辭。

于海田表示,濟南市正加快建設“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謀劃實施軌道交通、跨黃通道等一大批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與實驗室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濟南市將持續提供政策支持、要素支撐和服務保障,與各方一道共同譜寫合作共贏、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李術才表示,山東大學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不斷優化學科布局,聚焦科學前沿,匯集優勢資源建設隧道工程災變防控與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組建以來,在推進一體化和實質性融合、承接國家戰略科技任務、實現重大理論突破和技術創新成果產出上取得了顯著成效。下一步,山東大學將繼續全方位強化對實驗室的支持保障,加強引領性技術攻關,產出原創性科技成果,努力推動學校高能級平臺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王浩表示,實驗室聚焦隧道工程領域重大需求,在重大項目攻關、人才培養、科技合作、服務社會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希望實驗室錨定國家重大急需,攻克更多“卡脖子”關鍵技術,為工程強國、交通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祝恩元介紹了山東省“1313”四級實驗室體系建設情況及科技創新事業取得的顯著成效。希望實驗室以更高站位謀劃發展,以更強擔當突破創新,強化戰略導向,完善協同機制,創新育才模式,努力打造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標桿,積極爭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排頭兵。

何滿潮院士代表實驗室匯報了2024年任務完成情況、標志性成果、挑戰性新問題和2025年工作計劃。

實驗室(山東大學)主任劉斌、實驗室(北京)執行副主任劉冬橋、實驗室(中山大學)副主任郭成超分別以“高能災害源遠距離定量預報防控與智能建造”“隧道高能巖體巖爆機理及其控制”“極端環境隧道智能建造與韌性提升”為題,匯報代表性成果。
學術委員會聽取和審議了實驗室建設實施規劃。與會院士、專家圍繞實驗室的建設發展進行充分討論,在學術突破、技術創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寶貴意見。


山東大學副校長易凡主持開幕式,何華武院士主持工作成果匯報環節及審議咨詢研討會。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科技廳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山東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山大學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實驗室負責同志和學術骨干參加會議。
隧道工程災變防控與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由山東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和中山大學聯合共建,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點攻克“極端環境下隧道工程重大災害長距離精準預報”“強擾動下隧道工程災變演化機理及預警”“超長隧道與海洋島礁地下工程災害防控”“隧道工程智能建養”等重大科技難題,以期實現原創理論突破和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引領我國從“隧道大國”向“隧道強國”跨越。
文:彭祥津 郭謙
圖:劉怡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