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7日,中國建筑學會組織專家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召開了科技成果鑒定會,山東大學基坑工程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全回收、多循環基坑支護標準鋼結構體系與成套技術高效應用”項目成果通過鑒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7名專家組成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聶建國教授為主任委員的鑒定委員會,我院張慶松院長代表申請鑒定單位致辭,中國建筑學會副秘書長孫建超主持了會議。

該成果由山東大學、上海宏信設備工程有限公司、河北津西鋼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理正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紫菜云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基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連祥教授匯報了項目成果。
項目基于新階段“深基坑支護永久化、淺基坑支護全回收、基坑巖體科學利用”的高質量發展方向,針對我國傳統基坑“臨時性”支護,但卻將大量臨時支護結構遺棄在地下,導致污染、浪費、高碳排放的現狀,以《全回收基坑支護技術規程》T/CECS 1208-2022 為引領,以標準鋼結構體系為核心,以全回收、多循環高效應用為軸線和紐帶,綜合并集成型鋼生產、軟件開發、互聯網推廣、裝備制造等技術支撐,建立了全回收、多循環標準構件強度計算理論;開發了以熱軋型鋼為主材的基坑支護標準鋼結構體系;解決了超大截面型鋼冶煉、軋制工藝“卡脖子”問題;研發了適應不同工程地質條件圍護結構的施工工藝與配套裝備;構建了圍護結構數字化管理體系;建立了以全回收、多循環基坑支護標準鋼結構為核心的產業鏈、供應鏈等一系列創新成果。展現我國基坑徹底變革大量臨時構件遺留淺層地下污染的決心和場景,指明和引領我國基坑支護綠色、低碳發展的康莊路徑。
本次成果鑒定會專家組由清華大學聶建國院士,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滕延京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宋二祥教授,華東建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王衛東大師,華誠博遠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王立軍大師,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地基基礎研究所高文生研究員,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理事長宮劍飛研究員組成。
鑒定專家組同意通過該項目成果鑒定,認為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提出的全回收多循環理念及其相關強度理論與方法、開發的基坑支護鋼結構以熱軋型鋼為主的標準結構體系等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本項目編制國家、地方、團體技術或產品標準9部,獲授權發明專利6項,編制圖集4部。近三年來成果應用于廣州、上海、天津、濟南、哈爾濱、鄭州、太原等地區2000余項基坑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應用前景廣闊。
張院長在致辭中肯定基坑工程研究中心在基坑工程高質量發展方向取得的理論和技術進步,感謝諸位專家多年來給予澳門足球博彩網上投注
的指導和幫助,熱誠邀請各位專家參加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在濟南召開的、兩年一次的全國基坑工程研討會。李連祥教授在代表項目組的表態發言中,表示非常感謝各位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一定認真領會并積極提升。

據悉,2018年以來,山東大學基坑工程研究中心率先提出“深基坑支護永久化、淺基坑支護全回收、基坑巖體科學利用”的高質量發展方向,先后完成了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全回收基坑支護技術規程》,編制了山東省《土巖雙元基坑支護技術標準》,出版了《土巖雙元深基坑工程》專著,正在編制《深基坑永久支護技術規程》全國團標,初步建立起高質量發展的基坑工程理論和技術體系。本項目“全回收、多循環基坑支護標準鋼結構體系與成套技術”是基坑工程高質量發展的三個重要方向之一,其目的是變革現有中等深度傳統基坑名義上“臨時”,實際上不“臨時”,徹底解決臨時支護結構如土釘墻、復合土釘墻、樁錨支護等混凝土和鋼材永久遺失在地下的浪費、污染等問題,促進基坑工程綠色、生態。
文圖:趙仕磊